2021年2月20日,省政府印發了《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F將有關政策解讀如下。
一、出臺背景
“十四五”時期是安徽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考察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的關鍵五年,是充滿戰略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五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省“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多次召開會議研究“十四五”規劃相關工作,作出系列部署。2020年12月,省委十屆十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安徽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省發展改革委具體牽頭,會同各有關方面,全面對表對標中央建議及省委建議,編制了《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2021年2月1日,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審查批準。今后五年,必須圍繞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把規劃《綱要》落到實處。
二、制定意義和總體考慮
(一)把握戰略導向,找準發展定位,堅決貫徹中央頂層設計。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作為“十四五”時期引領安徽發展的總綱領,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其他重要會議和最新文件精神,精準把握國家戰略導向,找準安徽戰略定位與優勢、潛力的結合點,系統謀劃,確保中央大政方針在安徽落地生根。
(二)把握歷史機遇,著力開拓創新,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貫徹落實省委建議,在目標、任務和舉措上進一步細化具體化,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寶貴時間窗口,錨定高質量邁進第一方陣的目標,深化改革,全面創新,奮力縮小與先發地區差距,努力實現歷史性新跨越。
(三)把握根本宗旨,堅持集思廣益,充分體現人民訴求期盼。堅持開門辦規劃,通過征求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協委員意見、召開各類座談會、與各市和省有關單位對接溝通、公眾建言獻策等途徑,多渠道、多領域、多方面聽取意見建議。累計收集意見建議2210條,有1475條全部或部分吸納到規劃《綱要》中,轉化為重要任務或創新舉措。
(四)把握務實有效,謀深謀實抓手,注重各項措施的可操作性。圍繞主要目標和重大任務,提出一系列可操作的針對性舉措,設置若干實化和量化專欄,形成“總體目標—重大任務—重大舉措—重大工程項目—保障機制”的有機體系。規劃《綱要》共設置19篇、78章,34個專欄、12張圖表。第一篇是總結“十三五”發展成就,分析“十四五”發展環境,提出“十四五”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第二至十八篇是主要任務,主要明確發展的具體舉措、實施路徑和政策取向;第十九篇是規劃實施保障。
三、起草過程
根據省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省發展改革委從2019年6月開始啟動《綱要》編制工作,經過前期重大課題研究、提出規劃基本思路、起草規劃《綱要》等多個階段。過程中,堅持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建議,加強與國家規劃《綱要》的緊密銜接,最終形成11.5萬字的規劃《綱要》文本。今年1月上中旬,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協常委會聽取了“十四五”規劃編制情況的匯報;省政府先后召開第128次常務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進行了審議;1月22日,省委常委會會議討論通過;2月1日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正式批準;2月20日省人民政府印發實施。
四、工作目標
綜合考慮國家所需、安徽所能、群眾所盼、未來所向,對未來五年,明確了“十個新的更大”目標要求,對未來十五年,展望了“九個新”的遠景目標,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總目標,這是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核心內涵。
總的來看,五年后的安徽,經濟將更加富強,經濟總量將躋身全國第一方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差距進一步縮小,區域創新能力保持全國第一方陣并爭先進位,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位勢和影響力將全面提升;五年后的安徽,百姓將更加富裕,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持續提升,文化自信更趨堅定,社會更加平安,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五年后的安徽,生態將更加美好,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不斷優化,生產生活方式全面綠色轉型。
同時,規劃《綱要》還設置了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綠色生態和安全保障等5大類27個量化的主要指標。其中,“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5%左右,到2025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9萬元”“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0%左右”,這些核心指標是省委、省政府認真研究、充分論證、反復斟酌的結果,所定目標穩妥可行、鼓舞人心、提振信心,通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五、主要內容
規劃《綱要》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堅持”“兩個更大”目標要求貫穿全篇,具體按照新發展理念的內涵脈絡闡述,從第二到第十八篇共提出17個方面主要任務。
第二到第七篇,重點是圍繞創新發展,對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數字化發展、構筑高質量基礎設施體系、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系統部署,這六個方面相互之間具有內在聯系,注重整體把握、協同推進。
第八到第十二篇,重點是圍繞協調發展,分別提出鄉村振興、區域發展、新型城鎮化、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文化發展等任務舉措,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支撐體系,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第十三篇,重點是圍繞綠色發展,提出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具體任務。
第十四篇,重點是圍繞開放發展,提出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具體任務。
第十五到第十八篇,重點是圍繞共享發展,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統籌發展和安全、民主法治建設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
這17個方面的主要任務,具體是:
(一)堅定下好創新先手棋,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打造“五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分平臺升級版為戰略牽引,系統化構建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省和創新安徽。規劃《綱要》從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聚力建設合肥濱湖科學城等七個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實施國家實驗室建設專項推進行動、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工程、科技重大專項、新一輪“江淮英才計劃”、合肥濱湖科學城重大工程等。
(二)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規劃《綱要》從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等四個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實施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十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工程和“個十百千”工程等。
(三)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安徽擔當。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安徽區位交通、市場腹地、人力資源、生態環境優勢明顯,有條件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安徽作為。規劃《綱要》從打造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建立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全面拓展消費需求、精準擴大有效投資、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等五個方面作出部署,包括促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系協調,實施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等。
(四)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江淮。加快推進數字化發展將是“十四五”時期有別于其他時期最重要的地方。規劃《綱要》從打造數字經濟發展高地、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營造良好的數字生態等四個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實施“皖企登云”提質擴面行動,完善省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全面升級打造“皖事通辦”平臺,構建數字化應用場景,實施數據要素流通工程等。
(五)構筑高質量基礎設施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建設高質量基礎設施體系,不僅有利于拉動投資、擴大消費,也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增加就業。規劃《綱要》從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打造交通強省、建設現代能源體系、推進安徽水網工程建設等四個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加快推進5G規劃布局和基站建設,打造“軌道上的安徽”“高速公路上的安徽”“航道上的安徽”和“翅膀上的安徽”,推進長三角綠色儲能基地建設,加快大江大河治理等。
(六)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入新發展階段,安徽全面深化改革到了一個新的關頭,更需要大力弘揚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精神。規劃《綱要》從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地方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等四個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全面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深入實施民營經濟上臺階行動計劃,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持續優化“四最”營商環境等。
(七)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打造鄉村全面振興安徽樣板。安徽是全國五大糧食凈調出省之一,也是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十四五”時期必須進一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規劃《綱要》從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實施“皖糧”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分類梯次推進鄉村振興、鄉村建設等工程和行動。
(八)優化區域經濟布局,推動“一圈五區”協調發展。安徽地跨長江、淮河,南北差異很大,多樣化省情特征決定了多樣化的區域發展條件?!笆奈濉睍r期必須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構建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規劃《綱要》從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高質量建設“一圈五區”、推動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等方面作出部署,包括深入實施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行動計劃、深化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提升發展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推動皖北地區振興發展、深入推進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加快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深入實施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建設工程等。
(九)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新型城鎮化是擴內需最大潛力所在。“十四五”時期必須適應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統籌推進人的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規劃《綱要》從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城鎮化空間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品質等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增強農業轉移人口在城落戶意愿,加快構建以中心城市為引領、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空間布局,實施現代化中小城市培育工程、城市更新行動等。
(十)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共同打造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安徽擁有的重大戰略機遇。“十四五”時期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著力推進科創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從全面推進與滬蘇浙協同合作、大力推動五個“區塊鏈接”、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等方面作出部署。
(十一)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建設創新型文化強省。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十四五”時期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全面彰顯“徽風皖韻”和時代特征,凝聚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強大正能量。規劃《綱要》從全面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等方面作出部署,包括提高公共文化供給能力,實施全媒體傳播、文化惠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文化產業優化升級、“五個一批”精品打造等工程。
(十二)踐行“兩山”理念,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滿足全省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新期待的責任擔當。規劃《綱要》從全面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作出部署。
(十三)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安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規劃《綱要》從高質量建設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協同推進中部地區崛起、打造高能級對外開放平臺、推動開發區改革創新等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9+3+N”專項推進行動,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合作,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包容力、承載力、影響力的開放平臺等。
(十四)提高教育和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省委、省政府始終把發展教育事業和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規劃《綱要》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推進健康安徽建設、實施積極的人口發展戰略等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實施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義務教育質量提升、“雙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建設、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一老一小”服務等工程。
(十五)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規劃《綱要》從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保障婦女未成年人和殘疾人合法權益、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等方面作出部署,包括實施中等收入群體倍增工程、就業創業和技能培訓重點工程、全民參保計劃等。
(十六)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安全是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規劃《綱要》從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確保經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等方面作出部署。
(十七)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營造公平正義法治環境。“十四五”時期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更加注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提升民主法治化水平。規劃《綱要》從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法治安徽建設等方面作出部署。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完善推進機制。根據規劃《綱要》任務分工方案,明確牽頭單位和工作責任,強化部門聯動,分類部署實現《綱要》主要目標指標,有力有序推進各項重點任務實施,加快推動重大工程項目盡早落地見效。將省發展規劃確定的主要指標分解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指標體系,設置年度目標并做好年度間綜合平衡。加強規劃主要目標指標統計監測,完善規劃實施監督考核機制,健全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總結評估的規劃評估體系,強化監測評估結果運用。
(二)體系化推進規劃實施。加快推進省級國土空間規劃、重點專項規劃、一般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編制工作,抓好省市縣發展規劃的聯動實施,盡快形成全省三級四類規劃體系。
(三)強化重大工程項目實施。進一步完善重大工程項目推進工作機制和分層分級調度機制,形成省、市、縣合力協調推進的工作格局。加強項目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對關系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標志性項目開設綠色通道。健全“雙招雙引”推進機制,加快項目落地實施。
(四)持續加強規劃宣傳。著力推進規劃實施信息公開,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社會各界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匯聚人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微信公眾號,通過圖說、數說、音頻、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讓群眾了解、熟悉規劃,參與到規劃實施中來,形成全省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促進規劃有效實施。